当前位置:招商资讯 > 业界聚焦 > 正文

为何北京技术成果多流向津冀之外?三地主管回应

编辑: 蝶舞 来源:北京商报 2016-12-05 13:06:42

导读:去年9月,京津冀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跨省级区域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按照中央要求,三地明年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协同创新进展如何?还遇到了哪些障碍?京津冀三地政协委员联合寻求破解之策,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献计出力。

去年9月,京津冀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跨省级区域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按照中央要求,三地明年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协同创新进展如何?还遇到了哪些障碍?京津冀三地政协委员联合寻求破解之策,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献计出力。

1.京津冀创新的梯度落差

经营科技企业的孙狄委员近来发现一个怪现象。

在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大背景下,海淀区很多高科技企业,一家接着一家将生产制造环节迁出北京。天津和河北却没能“近水楼台先得月”,许多企业外迁到了长江以南地区。

市科委主任闫傲霜也发现了类似问题,她还跟着一家外迁高科技企业来到了迁入地常熟。考察后她才明白“孔雀东南飞”的原因,原来这些地区不管是政府管理服务水平还是市场经济氛围,比北京周边区域都要好上不少。

这背后是一个令人尴尬的现状。

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技术合同72272项、成交额3452.6亿元,只有3%的技术成果流向津冀两地,仅中关村每年流向“珠三角”的技术成果就超过津冀之和的1.5倍。

为何北京技术成果多流向津冀之外?

北京市政协调研发现,三地在创新能力和政策制度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异。北京有中关村示范区,天津有自贸区和示范区,河北却既无示范区和自贸区,也缺乏国家级战略性标志性平台,难以对接国家资源和承接京津流出的科创产业。

创新资源和科技投入也存在着不平衡。2015年,北京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和技术市场成交额分别占全国的9.6%、5.95%、35.1%,天津、河北在这三方面的数据分别为3.49%、2.39%,3%、1.14%和5.5%、0.4%。

创新主体差异同样明显。京津冀三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为37家、30家和1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分别为27家、20家和0家。科技型企业数量分别为39万家、8.2万家和2.9万家。北京科技型企业数量是天津的4.8倍、河北的13.4倍。作为新经济代表的独角兽企业,2015年北京拥有40家,津冀两地则一家没有。

北京市政协在调研报告中分析,京津冀区域内城市创新能力落差较大,产业异构明显,未能依托企业建立紧密的产业链联系。这就形成了各自为政、相对独立的产业分工体系。

这种梯度差异对协同创新带来的后果便是三地间创新链、产业链和服务链的割裂。京津冀区域内部分地区技术承接能力不强,创新创业环境不够理想,产业化配套条件不完善,有些园区甚至缺乏基本的交通配套、产业链配套和生活配套。

创新资源、产业资源以及公共服务对接不上,协同创新也就只能“纸上谈兵”。河北,无疑是三地创新链条上的一个短板。

河北省政协主席付志方坦言,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发展水平不均衡,而科技创新更是河北的薄弱环节和短板。

河北省政协呼吁在冀建设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弥补河北没有此类平台的短板。同时建设京南国家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区,先由科技部与京津冀采取“1+3”模式共建,形成京津名校名所科技成果转化集中承载地,探索共同服务集成的新路径。

北京市政协则建议三地共同出资,在中央支持下联合设立“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用于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共性、关键性技术方面的原始创新项目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三地应共建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载体,形成北京研发、周边转化、互利共赢的创新链与产业链。”付志方设想的协同创新前景为,河北就是京津最便捷、最宽阔的腹地,河北要把环境打造得更好,形成北京研发、津冀转化的链条,大家以后就不用往南方跑了。

2.让创新要素自由“迁徙”

作为天津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全国政协委员袁希钢在联席会上大声疾呼:整合京津冀三地优势创新资源。

今年8月,河北省石家庄市循环化工园区近20家企业负责人来到袁希钢负责的实验室,围绕化工企业残留废水处理、精馏过程的节能与减排以及高附加值化学制品开发等多项技术改造升级项目达成了合作意向。

令袁希钢可惜的是,这一着力推进区域性生态环境治理的创新转化项目却一直囿于校企合作层面,迟迟不能获得更高层面的推进。“除天津大学,京津冀区域的清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北京化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多所院校都有着相关优势科技资源。但在这一领域,目前却缺少京津冀层面协同创新支撑与服务平台,现有的合作零散、规模偏小,无法整合优势创新要素。”

京津冀无疑是全国科技创新资源和投入最密集的地区:这里聚集着全国1/4以上的国家重点院校,1/3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以上的两院院士,1/4的留学人员; 201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国15.5%,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40.99%……

然而,令人扼腕的是,雄厚的科技资源禀赋并没有带来对应的创新驱动能力。京津冀虽然是全国高端科技资源和高层次人才最集中的区域,但2015年三地GDP合计69312.9亿元,只占全国的10.2%;而长三角地区GDP合计135502亿元,占全国的20.02%。

协同创新为何没有形成合力?

北京市政协在调研报告中分析认为,区域内资本、技术、产权、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性不足,市场壁垒仍然存在,统一要素市场建设滞后,资源统筹困难重重,严重影响了三地深入合作。

调研报告建议构建起统一的创新要素市场,使创新要素流动、集聚起来。搭建三地统一的投融资服务平台,逐步实现三地资本市场对接;建立三地人力资源共享及人才交流平台,设立人才星期天制度,实施三地之间职称评审结果的互认试点;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及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三地的科研基础设施、科学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资源。

天津市政协副主席陈永川还建议,联合实施科技资源共享工程,共同促进创新要素流动。整合集成三地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或平台资源,搭建信息共享、标准统一的技术交易转化服务大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在区域内转移转化。围绕主导产业,把区域内前端基础研究、前沿研究, 中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后端应用研究、规模化生产整合串联起来,形成若干个完整的产业创新链条。

3.破除跨区域创新的体制“围墙”

为了弄明白京津冀协同创新到底卡在哪,北京市政协对三地创新链条上的主管部门基本上挨个作了调研,单单是具体政策障碍就梳理出了一长串。

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难以在河北科技园区推广应用;科技成果评估和备案审批程序多、流程长,科技成果转化与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没有协调配套;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激励的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政策只面向高新技术企业,未能涵盖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的互认与共享落地效果不够好……

体制机制改革的不衔接,限制的是创新资源的自由流动,抑制的是区域创新活力。

京津冀是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唯一一个跨省级行政区域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亮点在此,难点也在此。天津市政协副主席陈永川认为,三地在市场准入标准、安全管理与监督、检验检疫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限制性规定,增加了企业成本,妨碍了创新资源的自由流动。

他说,现行财税体制和政绩考核办法,也不利于激发各区域协同创新的积极性。而消除政策障碍的难点,恰恰就在于建立起一个合理的区域利益共享机制。他建议,探索区域利税改革分配试点,以此为突破口,协调区域税收利益,探索形成完善的利益共享机制,为三地产业对接创造制度优势。

推进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抓手。

北京市政协副主席闫仲秋建议,以“4+N”地区(即河北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河北张承生态功能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和若干个合作平台)为核心区域设立京津冀创新发展试验区,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牵头,三地共同参加的联合管理模式。

北京市政协在调研报告中还建议,强化京津冀一盘棋意识,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在试验区内实现决策、咨询与执行各层面功能的一体化,合力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

“通过改革将各创新主体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纵向有中央部委参与的联合管理体系,横向有动态协商协调机制的区域创新体系。以‘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为原则,寻求区域最大公约数。”调研报告建议。

跨区域协商平台为协同创新聚集“政协力量”

北京会议中心一间会议室,京津冀政协委员齐聚,相关专家、政府部门负责人悉数到场,聚焦“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一场时间紧凑、信息密度极高的“头脑风暴”正在进行。

“北京不少科技创新企业舍近求远跑到长三角和珠三角发展,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们一开始也搞不懂。”在京津冀政协主席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上,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说出了自己的疑问。

经营科技企业的孙狄委员显然更了解企业主的真实想法,他接过话头,向在场专家委员分析道,在很多科技企业看来,南方各级政府对市场的管理规范、文明,具有良好的市场经济氛围。“北京产业疏解是大局,我们必须要支持,但是去哪里,我们会用脚投票。道路修得再宽,机场修得再大,软环境跟不上,企业还是不愿意去。”

孙狄的建议得到了河北省政协主席付志方的关注,他认真地回应说,京津冀协同发展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发展水平不均衡,而科技创新更是河北的薄弱环节。他还请在场企业家放心,“河北要把环境打造得更好,成为京津最便捷、最宽阔的腹地,大家就不用往南方跑了。”

……

去年5月,为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充分发挥政协的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三地政协不谋而合,京津冀政协主席联席会议制度应运而生。

“跨区域搭建协商平台,才能更广泛集三地政协之智和各方力量,才能以较高的站位和较宽的视野去审视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付志方说。

三地政协各自深入调研,并把厚厚的调研报告带到会上。会议不仅有三地政协人员参加,科技部、国家发改委、三地科技主管部门负责人也悉数到场介绍工作进展、听取委员意见。

“深入细致”、“站位很高”、“指导性强”,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用这三个关键词来描述参加联席会的感受。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刘敬民说,三地政协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形成联席会议平台,体现了谋大事的胸怀、成大事的胆略,抓住了发展的中心问题。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刘佳义全程听得都津津有味。他还向联席会“约稿”:“能不能形成一份简练的会议纪要,梳理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建议,由全国政协报送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

刘佳义的建议与此次联席会不谋而合,三地在建立政协主席联席会议制度时就已经考虑过会议成果的“出口”问题。会议并不是开完就完了,而是邀请在京津冀三地的全国政协委员,由他们将会议形成的意见建议写成提案,在全国两会上提交。

北京市政协主席吉林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和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北京应有更大自觉,肩负起更大责任。我们将充分发挥政协职能,把握定位,深入调研,为协同发展广集智慧和力量。

三地科技主管部门回应:

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

提升承接地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水平

北京在区域创新合作中有最直接的三个“走出去”:技术走出去知道了发展需求,企业走出去拥有了大市场,文化走出去拥有了大品牌。

不管是供给侧、需求侧,还是战略需求规划,政府部门都应该主动作为,尤其要提高服务水平和市场化水平,这是京津冀三地突出的需求。北京一些企业从海淀高校院所出去了,成长以后不选择在北京周边,而是迁到南方地区。因此,政府部门特别要在服务水平和市场化水平上向长三角和珠三角多多学习。

北京市科委将坚持顺势而为,在成立京津冀钢铁产业节能环保联盟、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创新研究院基础上,与津冀两地共同推进区域性生态环境治理,解决去产能的问题。利用科技资源优势,结合推进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形成科研到产业到终端产品的产业链。

天津市科委主任陆文龙:

吸引首都创新资源在天津集聚

天津正进一步完善科技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把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科研成果等创新资源共享开放,组建起京津冀科学仪器技术服务平台。

天津将继续加强与北京、河北在大气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钢铁去产能、基础研究等重点领域的合作,支持建立一批高水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并在关键领域取得一批创新成果。进一步吸引首都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在天津集聚,积极推进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与天津产业创新中心全方位对接,把首都的创新资源及时转化为产业优势。强化与河北的互补发展,支持天津高校院所、企业与河北的各类创新主体开展战略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河北省科技厅厅长王志欣:

打通协同创新任督二脉

建议用全新理念、全新机制、全新模式来组织协同创新,一是机制上互联,以“2+3+N”为重点,“2”是发改委和科技部,“3”是三地的政府部门,“N”是一些重点园区、重点区域、重点高校、重点企业,这一常态化机制是协同创新的任督二脉。二是要素互通,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充分流动,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协同创新。三是优势互补,真正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对三地总体定位,无缝对接,错位发展,防止同质化。四是资质互认,这是当前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因素,有的北京企业是总部在北京,分公司在河北、天津,同一产品、同一技术不应该再互认,这个应该解决。

同时,协同创新还应实现共管、共建、共享、共赢。一些重点园区可采取共管模式,比如现在规划的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三地还可共建一批创新园区,共同建设一批创新联盟,共同攻坚一批核心技术,共同向国家申报专项,共同建立区域创新市场等。共享则是要实现大数据开发、重点仪器开发等科创资源的共享。

点击报名
北京招商网
北京招商网
北京招商网